苹果采收分级及贮藏保鲜关键技术(来源: A类;类型:?型)
苹果采后流通过程中存在机械损伤严重、硬度下降、虎皮病等生理性病害问题,流通损失率高;人工采后分级过程中对标准把握不严格,果实均一性差,产品市场竞争力差,在期货交割过程中争议较多;贮藏期间冷库和气调库管理水平不高,保鲜剂使用浓度及时间不合适,导致贮藏后期果实品质下降严重。
1、本技术对苹果采收成熟度、1-MCP使用浓度及时间、自发气调包装材料、气调参数对苹果贮运流通过程中硬度、色泽、虎皮病等生理性病害、腐烂等品质指标的影响,
2、针对苹果期货需求,对苹果分级指标参数进行研究并量化;
3、针对不同品种、不同流通和销售方式形成整套苹果采后流通减损保鲜技术方案。
可延长苹果贮藏保鲜期至8-12个月,延长贮运流通时间1个月以上,减少流通损失5-10%,提升果实商品价值1倍以上,比气调贮藏节能10%以上。
本成果获得专利1项,成果鉴定1项,制订国家标准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农产品贮藏保鲜与冷链物流团队,拥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名,泰山产业领军人才2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名,高级以上职称人员7名。团队长期开展农产品采后贮藏保鲜、冷链物流、保鲜材料、冷库规划建设、标准化集成、技术培训推广等。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00多项,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30余项,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励10余项,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余篇),授权专利20余项,鉴定科技成果20余项,为国内外500多家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服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