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果所要闻
【成果】济南果品研究所科研团队在芦笋老茎多糖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NAFLD的机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时间:2025-03-07 17:00:10

近日,济南果品研究所科研团队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中科院一区)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系统揭示了芦笋多糖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具体机制。济南果品研究所博士后孙文龙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博士后导师—济南果品研究所吴茂玉研究员为通讯作者,济南果品研究所及山东理工大学提供了平台支持,国家博士后自然基金为该项目提供了资助。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全球患病率高达25%-30%。随着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的流行,NAFLD的发病率呈现持续上升趋势。NAFLD不仅会导致肝脏脂肪堆积,还可能进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肝硬化甚至肝癌,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目前,NAFLD的治疗手段仍显不足,尤其在早期干预策略方面存在明显缺口。虽然健康饮食和体重管理已被证实能有效改善NAFLD及其相关症状,但探索更为有效的干预措施仍是当前研究的重点领域。近年来已有研究表明,植物多糖补充对预防脂质代谢紊乱和改善NAFLD具有显著潜力。芦笋作为一种药食同源的植物,富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和多糖等活性成分。前期研究已证实芦笋老茎提取物具有抗癌、降血糖、降血脂和保肝等多重功效。然而,关于其多糖成分在改善NAFLD方面的具体作用机制仍有待深入研究,这一领域的研究将为NAFLD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研究团队通过构建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NAFLD模型,系统评估了芦笋老茎多糖(AP)的干预效果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AP干预能显著改善NAFLD相关病理特征:在代谢水平上,AP有效降低了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以及肝功指标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的活性,并显著降低了肝脏TC、TG含量;在肝脏组织病理学层面,AP干预改善了肝脏病理特征,减轻了肝细胞脂肪变性和炎症细胞浸润。深入机制研究发现,AP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发挥其改善NAFLD的作用:首先,通过微生物组学分析显示,AP干预显著改变了肠道菌群结构,特别是增加了丁酸产生菌的丰度,从而提升了血浆丁酸浓度。丁酸作为重要的短链脂肪酸,可调节AMPK/SREBPs信号通路,其可增加pAMPK水平,同时降低细胞核中SREBP1和SREBP2的表达,进而下调ACC、FASN和HMGCR等关键酶的表达,最终抑制肝脏脂质合成。其次,AP干预的丁酸水平增加可增强肠道屏障功能,降低血浆脂多糖(LPS)水平,进而抑制LPS/TLR4/NF-κB炎症信号通路,降低血浆炎症因子浓度,从而减轻肝脏炎症反应。为验证AP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发挥作用的机制,研究团队进行了粪菌移植(FMT)实验。实验结果显示,AP诱导的肠道菌群变化同样能够降低血脂和肝脂水平,改善肝脏损伤及炎症反应。进一步机制研究表明,AP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提高血浆丁酸浓度,进而调控AMPK/SREBPs和LPS/TLR4/NF-κB信号通路,最终实现改善脂质代谢和减轻肝脏炎症的作用。这些发现为AP改善NAFLD的作用机制提供了全面的实验依据,也为NAFLD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该研究首次系统阐明了芦笋老茎多糖通过“肠-肝轴”改善NAFLD的作用机制,这一发现不仅为芦笋老茎这一农业副产物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也为开发基于植物多糖的NAFLD干预功能性食品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

文章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jafc.4c07078

图片1(2).png

图:AP通过肠道菌群预防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潜在机制


二维码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济南果品研究所
鲁ICP备2022008551号
地址:(西院)山东省济南市燕子山小区东路24号(250014 )
         (东院)山东省济南市经十东路16001号(250220)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