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果所要闻
【山东科技报】以弱胜强,中国浓缩苹果汁从“小不点”到世界第一
时间:2014-02-24 00:40:34
山东科技报2.19【新闻链接】 2014年1月10日,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济南果品研究院等6家单位联合完成的《苹果贮藏保鲜与综合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被授予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奠定了我国苹果采后贮藏保鲜、加工产业技术体系的基础,为我国成为世界浓缩苹果汁出口第一大国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这也是我国苹果采后产业获得的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奖。
 
【山东科技报】以弱胜强,中国浓缩苹果汁从“小不点”到世界第一
——苹果贮藏加工产业首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点击浏览下一页
    “这几个大铁筐里的苹果个头奇小,品相又差,谁买这样的果子吃?”2013年红富士苹果下树时节,记者在栖霞、龙口等地调研苹果市场行情时,发现市场里随处可见装满了这种苹果的铁筐。同行的国家苹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家杨杰告诉记者:“别看这些原料果不起眼,这两年的价格可从没掉下过0.4元/斤,是果商特意从农民手里收上来卖给浓缩苹果汁加工企业作原料的。搁20年前,这事儿简直不可想象啊。”
先天不足,国门之外屡碰壁
    我国是苹果产业大国,2012年全国苹果种植面积3850万亩,产量3950万吨,占全世界总产量的48%。然而,产业大国却不是产业强国。
    这突出表现在:发达国家的苹果种植已实现基地化、规模化和集约化,贮藏大部分采用大型机械气调库冷链流通,而我国苹果生产多为小户经营,规模小、技术水平低,贮藏设施以简易贮藏和中小型冷库为主,物流方式以小进小出、产地贮销为主,存在标准缺失、损失严重、贮期短等问题。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济南果品研究院吴茂玉院长告诉记者:“比如,欧美国家加工浓缩苹果汁,用的原料是专用加工品种,而我们受国情所限,原料大多是鲜食品种,加工的浓缩苹果汁酸度较低,国际贸易中价格较低。”
    因 原料品种混杂,质量参差不齐,工艺技术落后,过去我国浓缩苹果汁出口曾相继出现褐变、二次沉淀、耐热菌、棒曲霉毒素和农残超标等质量问题,加上市场波动, 严重制约了出口,加工品出口受阻的影响传导到生产环节,使果农手中的原料果失去了加工利用和增值的渠道,有些年份原料果卖价极低,对果农收入带来一定影 响。“当时的国产浓缩苹果汁产业发展可以说是一波三折。”我国果蔬采后加工业权威、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副所长辛力认为。
    辛力说:“如果我国的浓缩苹果汁加工业没有发展起来,果农手里相当一部分原料果就没有销路或卖价极低,果农要少很大一块收入。”
不抛弃不放弃,数十年科研终结果
    出口受阻,国外的浓缩苹果汁加工技术又不适用于中国国情,怎么办?放弃这一产业?放弃果农的这部分收入?不行!
    我国的苹果产业科研工作者们坐不住了。为解决这一问题,从“六五”至“十二五”,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济南果品研究院联合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重点开展了苹果采后贮藏保鲜、冷链物流、加工技术、质量控制等共性关键技术和加工流通基础数据库建设等研究项目。
    科研人员数十年的艰苦努力,终于结出了硕果。吴茂玉告诉记者:“项目自主开发了CO2高透性保鲜膜,构建了“低温+自发气调袋+保 鲜剂”的简易气调贮藏模式,制定了苹果采收、贮藏系列标准,为苹果产业技术标准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构建了适合我国浓缩苹果汁加工的技术体系,解决了长 期困扰我国浓缩苹果汁的褐变、农残超标等质量安全问题,大大提高了浓缩汁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建立了苹果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体系,为全果利用提供了新途 径。”
科技之光铸造产业世界第一
    在1月10日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要求:“要通过深化改革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在研发方向、资源配置和经费使用、项目评审以及成果评价和应用等各个环节,都要放手让市场‘说话’。”
    苹果贮藏保鲜与综合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正是这一要求的现实体现。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浓缩苹果汁生产工艺日臻成熟,产品质量稳定,逐步被国际市场认可,浓缩苹果汁行业迎来了井喷式发展。生产能力由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不足千吨猛增至2013年的150万吨左右,2013年我国浓缩苹果汁总产量75万吨,出口量59万吨,年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60%以上,其中90%的产量销往国外。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1998年,我国浓缩苹果汁出口量仅为8.06万吨,2013年达到了59.1万吨。中国浓缩苹果汁也由先天不足的“小不点”成为产量世界第一。
    目前,这一项目开发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标准已在我国苹果贮藏保鲜、浓缩汁加工及副产物综合利用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据统计,新技术转化有效苹果产量1961.5万吨,辐射251万人,带动农民增收137.3亿元,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79.1亿元,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
    “未来,我们将继续致力开展果蔬采后技术创新,重点在果蔬冷链流通、特色果蔬综合加工利用、果蔬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和标准化方面形成优势和示范带动力,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构建科技服务网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村镇服务业作出新贡献。”吴茂玉说。
              本报记者 吕铭辉
二维码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济南果品研究所
鲁ICP备2022008551号
地址:(西院)山东省济南市燕子山小区东路24号(250014 )
         (东院)山东省济南市经十东路16001号(250220)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