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果所要闻
为了苹果产业强国梦
时间:2014-01-09 16:00:00
吴茂玉在人民大会堂领取获奖证书。济南院供图

    “这个二等奖十分难得,是我们建院以来获得的最高科技成果奖励,是全院科研人员三十年如一日凝心聚力的成果。”2014年1月10日,刚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取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总社济南果品研究院第一副院长(主持工作)吴茂玉自豪地对记者说。

    科技进步的取得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背后凝聚着无数科研人员多年的智慧和心血。济南果品研究院此次获奖同 样如此,从国家“六五”攻关计划开始,济南果品研究院就联合国内相关高校、科研单位、企业等,从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应用三个层面对苹果产后环节多项 关键性技术难题展开了研发工作,30年的攻坚克难换来了今天的成果。

    济南果品研究院等单位此次联合申报并获奖的“苹果贮藏保鲜与综合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成果究竟对我国苹果产业发展有何意义?其科技推广前景如何?本报记者在第一时间到该院进行了采访。

    结合产业实际主攻关键技术

    果品流通是供销合作社的传统优势领域,作为我国唯一的果品采后应用技术研究科研机构,济南果品研究院具有与基层农民、企业联系密切、熟悉市场的优势。吴茂玉告诉记者,正是由于他们较好地把握了行业和产业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才找到了科研的主方向。

    据介绍,我国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是名符其实的苹果产业大国,然而却称不上是苹果产业强国, 这突出表现在:发达国家的苹果种植已实现基地化、规模化和集约化,贮藏大部分采用大型机械气调库冷链流通,而我国苹果生产多为小农户经营,规模小、技术水 平低,贮藏设施以简易贮藏和中小型冷库为主,物流方式以小进小出、产地贮销为主,存在标准缺失、损失严重、贮期短等问题;我国浓缩苹果汁加工始于“七五” 末,但由于缺乏加工专用品种,原料混杂,质量参差不齐,浓缩汁的褐变、二次沉淀问题突出,耐热菌、棒曲霉毒素和农残超标时有发生,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与 发达国家全利用、零排放的加工模式相比,我国浓缩汁加工产生的大量皮渣基本没有加工利用,被直接废弃,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针对上述行业共性关键技术问题, 从“六五”至“十二五”,济南果品研究院联合国内相关高校、科研单位、 企业等重点开展了果蔬采后贮藏保鲜、冷链物流、加工技术、质量控制等共性关键技术和加工流通基础数据库建设等公益性研究,并取得了多项创新与突破:一是自 主开发了CO2高透性保鲜膜,构建了“低温+自发气调袋+保鲜剂”的简易气调贮藏模式,制定了苹果采收、贮藏系列标准,为苹果产业技术标准体系的构建奠定 了基础;二是构建了适合我国苹果浓缩汁加工的技术体系,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国苹果浓缩汁的褐变、农残超标等质量安全问题,大大提高了浓缩汁产品的国际竞争 力;三是建立了苹果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体系,为全果利用提供了新途径。   

  技术转化助推产业发展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济南果品研究院项目开发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标准已在我国苹果贮藏保鲜、浓缩汁加工及副产物综合利用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

  济南果品研究院连续25年以举办全国贮藏保鲜研讨会、培训班等形式,将开发的新技术、新标准推广到全国20多个省市,培训近千家企业3万多名技 术人员,保证了广大果农、贮户收益增加,推动了我国苹果产后保鲜技术现代化、标准化进程;苹果浓缩汁加工国内相关企业的生产能力已由2002年技术应用前 的5家工厂8条生产线增加到2012年的26家工厂37条生产线,出口量从7.4万吨增至近59万吨,国际市场份额则由8.6%增至60%以上;依托果胶 提取技术,该院已助力企业建成了亚洲最大的果胶生产线,打破了先进国家技术封锁,既延长了产业链,又降低了环境污染,改善了生态环境,使苹果加工工业实现 了高值、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截至目前,新技术转化苹果1961.5万吨,带动农民251万,助农增收137.3亿元,直接经济效益179.1亿元,有效地推动了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同时带动了当地包装、运输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未来,济南果品研究院还将扎实开展果蔬采后技术创新,重点在果蔬冷链流通、特色果蔬综合加工利用、果蔬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和标准化方面形成优势和示范带动力,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构建供销合作社科技服务网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村镇服务业作出新贡献。”吴茂玉说。

二维码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济南果品研究所
鲁ICP备2022008551号
地址:(西院)山东省济南市燕子山小区东路24号(250014 )
         (东院)山东省济南市经十东路16001号(250220)
联系我们